宜红logo释义

宜红品牌:千年楚茶文化传承者

    “字,取古书中对宝盖头造型的突出,着重表现,令其更为端庄,与茶品牌的吻合。茶宜道,礼宜情。蕴含宜红茶业以心制茶、以礼传情的文化内涵,塑就宜红品牌核心价值。

   “字,偏旁结构以传统的中国结造型呈现,配以既是叶片形状,又是凤翅膀的造型图案,寄予品牌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楚人自古尚赤,以红为贵。 传递出不竭追求高品质茶的执着精神,亦寓意宜红品牌声隆誉盛。

 

宜红品牌文化

  茶起源

    《茶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发于神农,本源自然,因而“茶”字有“人在草木中”之说。神农氏,上古三皇之一,农业之神,因以火得王,又号炎帝。神农诞生于湖北厉山镇九龙山(今湖北随州),早在上古时代,神农氏便在湖北发现了茶叶,翻开了我国数千年茶史的第一页。

相传神农氏有一异于凡人的玲珑玉体,能见其五脏肺肝。上古时代,神农为救治子民,悟草木涩苦之口味,品药草攻毒祛病之疗效。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文中的“荼”即古人对“茶”的称呼,说的是神农在深山中发现了一种天然的常绿树嫩叶,这种绿叶在肠胃里到处流动洗涤,似在检查五脏六腑,解毒愈体,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即后世人们所称的“茶”。


楚茶兴盛

楚国开国之主马殷,深知民生世情,在位时充分发挥“湘楚宜茶”的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倡导种茶、制茶和运销茶叶,使楚国成为南方最大的茶叶产销国。楚国还运茶到北方换取战马,而每年给中原王朝的贡品却只有数万斤茶叶,其他“征赋不供”。

据《晏子春秋》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说明当时茶叶是煮来吃的。

三国时,“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到了三国时期,茶开始以油茶汤的形式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 ,茶开始进入宗教领域 ,成为文化人赞颂和吟咏的对象。 到了唐代,茶文化正式发展。陆羽,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被誉为“茶圣”其所著《茶经》乃现存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为考察茶事,曾出游巴山峡州,《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峡州便是今天的湖北。《茶经》的问世 ,标志着茶文化整体上的成熟与发达,在茶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验证了湖北在中国茶史中的地位。

·建中时期,饮茶盛况空前。《膳夫经手录》记载:“圻水团黄、团饼薄,每片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其美。”

到了宋代,楚茶的发展更是日益繁荣。宋代改唐茶税,实行榷茶制 ,由朝廷对茶叶实行专卖,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曾写下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诗句。

    

宜红—浮沉

  清道光年间,广东商人取道石门宜市(又名宜沙、泥沙、泥市,今壶瓶山镇)准备回家,发现宜市一带茶叶多,且质量上乘,口感极好。他便以宜市为据点,深入石门、五峰、鹤峰一带深入踏勘,发现湘鄂边界普遍种植大叶茶,富含咖啡卤佥、茶叶卤佥、胆汁卤佥、茶草宁、色素、酵素、氮素、粗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能制优质红茶。于是,他在考察湖南石门县和湖南鹤峰(今湖北恩施)一带的茶区后,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组建宜红茶厂,正式制红茶精品,将红茶品牌定为宜红,即宜市之红茶。这种正品红茶是一种经过碎、车、筛、拣等加工提制出来的一颗颗形状似米粒般大小黝黑有光泽的米茶。第二年石门宜红在汉口一炮打响,由于宜红茶品形俱佳,很受西方人欢迎,于是销路大畅。当时宜红茶每箱茶叶售价远超同时期其他茶叶的价格,并远销德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从此,石门宜红名声雀起。

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宜红茶开始大量出口。据统计,至1886年前后,每年红茶输出量都在15万担左右. 鼎峰时汉口口岸出口量(以红茶为主)达86万担,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量的40%。宜红茶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每箱茶叶售价高达160两银子,比当时市场红茶价高出一倍左右。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秋,中国原有的红茶产区在日军侵华过程中沦陷,红茶作为重要战略出口物资货源断绝。 因红茶对外出口受阻,宜红茶制茶业一下陷入困境,于是茶号纷纷倒闭。1943年,仅剩的少数茶号也遭到日军烧毁。至解放前夕,因茶号倒闭导致茶园荒芜,宜红茶制茶业便一落千丈,濒临绝境。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苏联首先和我国建交,随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贸易协定”,我国红茶出口苏联换回了我国建设急需的物资。红茶又有了销路,以后宜红茶还出口东欧各国。

1950年,汉口茶厂成立。其制作出的宜红茶色泽乌润、醇厚鲜爽、品质卓绝,立即成为中国中南茶区的重点基地,由汉口茶厂生产的宜红茶经由汉口口岸运往海外多个国家, 主要出口茶叶至前苏联及东亚地区,为新中国时期的外贸出口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林彪任命中国红茶之父冯绍裘为汉口茶厂厂长,冯绍裘成为宜红茶业近代发展的奠基人,之后的一生都致力于宜红茶的生产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设计了红茶初制机械设备,首开我国机制红茶先河,冯绍裘在汉口茶厂创立的“精提细做”和“升降拼配”等新工艺,使我国的功夫红茶加工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直到今天,这一方法仍是我国功夫红茶加工的主要原则。1955 年至1957 年之间, 冯绍裘先生认为宜红茶具有色红艳透亮, 滋味浓醇回甘, 香气较高,并具有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产生的特点,具有“冷后浑”现象的红茶被认定为高品质红茶的标准也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汉口茶厂以拼配出口红茶为主要业务。从50年至57年全部采用加大官推,手摇装箱的人工拼装方法,既花费大量劳力、工时多、强度大、功效低,而且拼配不均,职工昼夜不停,汗流浃背,远不能按时完成出口任务。 1958年全厂职工讨论提出彻底改变落后笨重的拼装方法。建议采用比例口下茶流动拼配,机器摇装的流水作业,通过生产实践八小时可拼装红茶五十至六十吨,每年三千吨“号码”红茶的拼配任务,在一个季度就能超额完成。1976年,汉口茶厂获得出口工业品生产专项资金,并经外贸部、财政部批准修建红茶拼配车间。上等的茶叶资源、专业的生产规模、精湛的制茶工艺、严格的管理体制、有序的分配体系使汉口茶厂成为纯正宜红茶的代表。

1951年至2000年,中土畜湖北茶麻进出口公司一直是宜红工夫茶主要出口经营口岸公司,当时湖北口岸出口红茶数量几乎占全国红茶产量的1/4但是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汉口茶厂被迫关闭。

 

宜红复兴

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系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是集茶叶种植研发、基地建设、生产加工、贸易销售与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股份制公司。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由计划经济时期湖北唯一的省级茶业公司——湖北省茶麻总公司改制发展而来,历史上是中国三大出口红茶之一的湖北“宜红”红茶和优质绿茶的主销渠道。公司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重点龙头企业。

  宜红茶业以“发展湖北茶产业,弘扬湖北茶文化”为己任,以百年宜红品牌为依托,以历史传承工艺为基石,严选茶叶原料,精制生产,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工艺和核心技术,提供绿色、健康、时尚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以科技研发、市场导向、创新经营理念为指导,大力推广楚茶文化,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和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