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茶香溢满人间——记湖北省茶叶公司总技师冯绍裘
1984年5月,我国当代茶界的名家冯绍裘先生,收到了中国农学会颁发的表彰状,上面印有陈云同志的题词:“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为纪念中国农学会成立66周年题赠坚持农业科学工作50年以上的同志们。”
这是对冯绍裘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茶叶生产上从事的一系列祭奠性工作的褒奖,冯老先生当之无愧。
投身茶业
1920年,20岁的冯绍裘考入了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从而开始了他艰辛、坎坷和闪光的人生旅程。
农业天地广阔,但决非康庄坦途。农校毕业后,冯绍裘四处碰壁。用武之地在哪里呢?他苦苦思考着。在安化茶叶讲习所的四年里,他除了讲授土壤、农业气象、茶叶制造等课程外,他还和学生一道,参加了该所茶园和制茶厂的生产实践活动,刻苦钻研并掌握了茶叶栽培、茶叶制造技术,为他以后步入茶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冯绍裘第一次担任修水实验茶场技术员,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实验工作,中国茶界四大名家之一的胡皓川先生,检验了冯绍裘第一次试制出来的“宁红茶”,兴奋地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兄,可真是一鸣惊人呀!”第二年,冯绍裘又仿照锡兰李普顿茶样,制成一种橙黄、白毫碎茶,汤色红艳,滋味鲜浓,完全可与李普顿茶样相媲美,成了茶市的抢手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冯绍裘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刻苦地工作着,恰在这时,他接受了在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担任场长的胡皓川先生的邀请,聘请他去进行“祁红”茶的初制实验,冯绍裘二话没说,日夜兼程,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让“祁红”红起来
祁门茶叶改良场。 冯绍裘上手几天,做出祁门红茶全部品质低劣,泡出的茶水全部发乌,红茶不红!他向胡皓川先生汇报,想听听他的意见,胡皓川先生只说了一句话:继续试制。
这下可把冯绍裘先生忙坏了,他一道道工序检查,一个个环节过滤,但找不出任何漏洞。这使他坐卧不宁、、、、、、
远山的夕阳照耀着盎然的茶园,乌黑墨绿的嫩叶泛出一圈圈光晕,在暮霭中十分诱人惹眼,突然,冯绍裘心里一亮,想起一件往事:有年一块稻田,叶子的颜色非常深,禾杆粗壮,枝叶茂盛,但结穗不多。他由此便想到:这乌绿的颜色会不会是红茶不红的症结所在呢?难道是茶园施肥过多,导致鲜叶内含叶绿素过多,影响了红茶的质量吗?冯绍裘连忙采了一些鲜叶,跑回实验室,连同做成的毛茶,分别放在两个试管里用酒精浸泡,实验结果,两个试管里的酒精都呈深绿色,但鲜叶的叶底变成黄白色,毛茶的叶底则变成橘红色。
这一实验,使冯绍裘揭开了不解之谜:原来是红茶鲜叶内含存过多的叶绿素,在发酵过程中残存的叶绿素不仅使红茶叶底乌黑,而且影响了红茶的色、味、香。于是,他一反红茶不做夏茶的习惯,重新进行大量试制,很快,由他试制出的祁门红茶,不但叶底红匀、汤色红艳,而且浓度、量度均达到标准。
这年,由他主持精制的30担“祁红茶”运到上海,被一抢而空,冯绍裘连同他制作的“祁红”,在茶界名声鹊起。“祁红”一炮而红。
创制“滇红”
1938年秋,冯绍裘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他一路辛苦劳顿,到了顺宁县(今凤庆县)。
顺宁的凤山茶林,一片黄绿,逗人喜爱。当时,云南各茶区只产绿茶。可不可以生产红茶,更广泛地打开销路呢?到达凤山的第二天,他就开始试制红茶,为了证实自己试制的茶叶能否打开销路,他把茶叶寄到香港茶市,结果又是一鸣惊人。
冯绍裘为祖国西陲这丰富的资源而动情,他雄心勃勃要在这里建设一个茶厂。他亲自跑到昆明,向当时云南省的有关部门陈述自己的意见,几经周折,终于同意由冯绍裘着手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就这样,山上的临时厂棚搭起来了,他翻山越岭向全县茶农宣传改制红茶的方法,没有机器,就土法上马。当年,第一批命名为“滇红”的红茶产生了。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滇红”的产量不断上升。“滇红”问世后,与印度、锡兰的大叶种红茶并驾齐驱,使国际茶叶市场大受震动。“滇红”的芳香里,浸润着冯绍裘多少的心血啊!
老骥伏枥
冯绍裘从事茶叶研究和生产,足迹踏遍祖国的半壁河山。他不仅精于制茶,被誉为‘茶状元’,而且也善于鉴别、品评茶叶,人称‘冯鼻子’,表示他的嗅觉相当灵敏。那时候制作“宜红”,只要他闻一下就知道茶叶发酵好了没有。他对自己的工作一往情深,哪怕是在动乱的十年里,他仍然奔忙于各茶厂之间,从未间断过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粉碎“四人帮”以后,他抓紧时间整理自己数十年的“茶经”,并不顾高龄出席各地举行的专业会议。在家里的时候,他总是热情接待来自各地的登门求教的同行。同时,他还就茶叶新品种的开发、产量、质量的提高,茶区的整体规划、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我国的茶叶加工业在发展,而冯老的勇于探索、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会同茶叶的清香一样,永远溢满人间。
(奚鹤文 汪立波 王旻)